近日,经南宁市人民政府同意,由南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南宁市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现将《规划》有关内容解读如下:
一、《规划》制定背景及意义
能源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和保障要素。当前国际能源格局深刻调整,全球气候治理更受关注,我国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了“30·60”重大战略决策。自治区也明确了碳达峰碳中和及“十四五”时期构建现代能源体系的主要目标任务。南宁市一次能源匮乏,自给率低,构建现代能源体系基础相对薄弱,“十四五”时期,是南宁市发挥首位度,打造核心增长极,引领带动全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为保障首府能源安全,促进能源低碳转型,引领能源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发展,加快构建现代能源体系,充分发挥能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和促进作用,我市研究出台《规划》。
《规划》根据国家《“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广西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和《南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由市发展改革委组织编制,是南宁市“十四五”重点专项规划之一,是“十四五”时期引领全市能源高质量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二、《规划》主要内容
《规划》共五个章节,包括发展基础、总体要求、主要任务、环境影响和保障措施。
第一章节:发展基础。回顾“十三五”时期能源发展情况,分析存在问题和发展环境。
第二章节:总体要求。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提出总体要求。
第三章节:主要任务。围绕保障首府能源安全,加快构建现代能源体系,提出全面保障能源供应安全、大力构建清洁能源供给体系、加快构建能源低碳消费体系、打造现代能源装备产业基地、建设能源综合服务基地、构建支撑乡村振兴的农村能源体系、形成能源对外开放合作新格局、深化能源关键领域改革等九项任务。
第四章节:环境影响。从环境保护预期效果、预防和减轻环境影响措施、应对气候变化分析等方面评价《规划》实施后的环境影响。
第五章节:保障措施。从加强规划引领、完善政策体系、加大金融支持、加强能源管理、优化营商环境、强化科技创新等方面提出保障措施。
三、《规划》主要目标
“十四五”时期。《规划》目标体系与《广西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目标体系相衔接,设置3个方面9个主要指标:一是能源安全保障方面,全社会用电量大于500亿千瓦时,能源自给率提升至18%,电力装机总量达1000万千瓦,供电可靠率不低于99.96%。二是能源低碳转型方面,非化石能源发电量比重提升至60%,风电、光伏发电装机总容量分别达260、280万千瓦,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五年累计下降目标达到自治区要求。三是能源效率提升方面,单位GDP能耗五年累计下降目标达到自治区要求。
至2035年,基本建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全面提升,非化石能源发电成为主体电源,能源生产和消费清洁化水平、能源利用效率、能源智慧化水平、能源科技与装备应用水平等走在区内前列。
四、《规划》主要任务
一是全面保障能源供应安全。积极发展主力电源,重点推进南宁电厂二期、南宁第二煤电项目,以及气电等具备基础保障性和系统调节性的主力电源建设。加快构建煤炭油气储备体系,重点保障东部产业新城等新增天然气大用户聚集区用气安全可靠,重点推进南宁市天然气储备项目建设,加快开展南宁市第二座天然气储备项目前期工作。加强能源输送网络建设,推进南宁坚强局部电网建设,加快“四心两环”安全可靠主电网架建成,构建“多气源”大环网,完善燃气管网“小环网”,全力保障东部新城、临空经济示范区等重点区域及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用电负荷和用气需求。提高能源安全运行韧性,加强煤电油气运供需形势的监测分析,维护能源基础设施安全,强化重点区域电力安全保障,加强安全风险管控和应急管控。
二是大力构建清洁能源供给体系。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坚持集中式和分布式开发并举,“十四五”期间,新增陆上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分别不低于200万千瓦、250万千瓦、20万千瓦,合理推动氢能开发利用。开展多能互补和“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重点推进横州市风光储(氢)一体化项目、平陆运河流域新能源一体化开发等多能互补项目,东部新城等“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项目,打造净零碳东部新城。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重点推进南宁、武鸣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力争上林、横州、马山等一批抽水蓄能电站纳入国家规划,加快新型储能等调节电源建设,全面提升电网支撑承载能力,打造2个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区。
三是加快构建能源低碳消费体系。促进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实施电、气、氢等清洁能源替代和利用,引导工业园区集中供热布局。有效实施节能降耗增效,严格落实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强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节能增效,探索零碳产业园建设。
四是提高能源科技创新应用水平。加快信息技术和能源产业融合发展,开展智能电网、数字能源平台建设。构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服务体系,开展物流枢纽、物流园区综合供能服务站示范及综合供能服务站与大型商超、增值服务一体化商业示范。开展智慧能源创新示范,打造园区级冷热电智慧联供系统、“光储充”智慧车棚一体化、智慧楼宇试点示范。
五是打造现代能源装备产业基地。重点发展能源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和配套服务,与北部湾沿海临港大工业装备制造,形成差异竞争的能源产业集群,与南宁都市圈“六轴”城市形成产业协作合力。“十四五”时期,初步建成集科技研发、装备制造、综合服务于一体的现代能源装备产业基地。打造储能产业基地,重点推进动力电池、储能系统等核心产品的研发、生产和制造,具备储能关键装备产业化规模化生产能力,辐射全区和周边省份,有效提高新能源配套储能装备本土化率。大力发展智能电网产业集群,着力发展智能配网、智能输变电装备、智能运维等三大产业,建成自治区级特色智能电网产业基地。打造光伏产业集群,重点发展光伏电池和组件、光伏逆变器、智能管控和运维、废旧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回收等四大产业链环节,推动光伏组件、逆变器等光伏产品出口东盟,打造面向东盟光伏产业聚集新高地。打造风电产业集群,重点发展发电机制造、风控系统、风电场设计建设施工运维、海上风电技术研究等四大产业链环节,力争形成风电创新产业集群。积极培育生物质能产业集群,重点发展生物质高效利用技术研究和应用示范,加快培育一批具备系列化产品和规模化生产能力的企业。积极培育氢能产业集群,积极推进氢能中游、下游产业链环节,重点发展氢燃料电池及整车研发,在交通等领域率先开展应用示范,形成一批氢能利用及装备研发试点项目。
六是建设能源综合服务基地。大力发展能源工程技术服务业,开展园区级综合能源管控,培育专业化第三方服务市场,完善能源统计和监测体系,建设综合能源商品交易市场。
七是构建支撑乡村振兴的农村能源体系。构建农村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体系,巩固提升农村电网、燃气管道等能源基础设施,加强能源与农村环境协同治理,积极发展农村能源经济。
八是形成能源对外开放合作新格局。积极融入北部湾国际门户港能源走廊,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平陆)运河起点,加快形成联通内陆能源大通道。作为面向东盟展示中国企业全球化形象的窗口,展示推广多品类、多技术、多模式和多业态清洁能源开发技术,打造国际清洁能源技术展示窗口,深入开展能源项目、投资科技、技术标准、人才合作。深化能源产业深度合作,创新“绿色能源+产业”发展模式。全面提升南宁市“能源枢纽”作用,推动建立中国—东盟清洁能源合作中心。
九是深化能源关键领域改革。深化电力、天然气体制改革。天然气体制改革方面,积极推进天然气市场化直接交易改革,重点推进东部新城等一批用气大户参与天然气市场化交易,力争低价气源,保障气源稳定。电力体制改革方面,积极参与南方区域绿色电力交易市场,推进风电、光伏发电项目开展绿色电力交易。落实抽水蓄能、独立储能等电价机制,落实峰谷电价政策等。
来源:南宁市人民政府网站